close

http://www.cvsclinic.com.tw


~以下內容有手術時真實相片,若有不適應者請勿觀看~



62歲男性,7年前因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曾接受"升主動脈"人工血管置換術,去年10月電腦斷層追蹤發現"主動脈弓"部分呈現動脈瘤,其最大直徑達7.6公分,隨時可能破裂造成大出血死亡。





 


術前胸部電腦斷層顯示一主動脈裂口位於之前的升主動脈人工血管與主動脈弓吻合處附近。在裂口後方有明顯主動脈剝離現象,將原本單一管腔的主動脈,一分為二,變成真腔與假腔。"主動脈弓"與"降主動脈"交界處之直徑已達7.6公分


 



 




3D電腦斷層顯示緊接在"升主動脈"人工血管(AAo)後之"主動脈弓"有明顯擴大之情形,"降主動脈"有殘存之主動脈剝離 (紅色箭頭)


 




傳統治療方式是從原本胸骨傷口再次切開,但此種方式需體外循環輔助,並且需將病人體溫降至18℃,傷口大、侵襲性高、且易造成術後凝血功能異常,不易止血。有鑑於此,改採右側胸骨旁前胸第四肋間小傷口進入胸腔,然後在原本升主動脈之人工血管側接一人工血管分枝以供應腦部與雙側上肢血流,藉此施行混合式支架血管手術(Redo Zone 0 Hybrid 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經由前胸第四肋間開口,從原本之升主動脈人工血管旁接另一較小之人工血管分枝,以預先供應腦部與雙側上肢血流。


 



 




手術示意圖: 10mm Dacron即為上圖所述之較小的人工血管,它被接到右鎖骨下動脈(RSCA),以供應右上臂與右腦血流(RCCA:右總頸動脈),另外再從其側面接另一人工血管分枝(1st 7mm ePTFE)到左總頸動脈(LCCA),以供應左側大腦血流,然後再用第二支7mm ePTFE人工血管(2nd ePTFE)接到左鎖骨下動脈(LSCA)以供應左上臂血流。最後再由鼠蹊部的股動脈置放兩支大型主動脈支架(Cook TX2 38-42mm, Cook TX2 34-30mm),放置於主動脈真腔中,以便隔開假腔所造成之動脈瘤。


 



 



 


手術實景: 白色為人工血管


 


 





 


術後14天電腦斷層顯示,主動脈弓動脈瘤部分已完全被主動脈支架隔開而消失。降主動脈剝離亦已消失,僅剩腹主動脈剝離(residual dissection of abdominal aorta),但其直徑尚未達5公分,可以再追蹤觀察。


 




 


                                                        ~本文內容,未經本人書面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醫師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