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主動脈 (3)
- Aug 13 Mon 2012 22:46
以自創之肋間前胸入口方式治療A型主動脈剝離術後殘存之剝離性胸主動脈瘤—困難病例報告
- Jun 29 Fri 2012 22:03
先進混合式主動脈支架血管手術成功拯救急性A型主動脈剝離病患
- Jun 28 Thu 2012 13:10
混合式支架血管手術成功救治九十四歲老翁的巨大腹主動脈瘤
九十四歲的林老先生曾是嘉義地區五十多年的老議員,幾年前曾因肺癌在台北榮總接受肺葉切除手術。幾個月前在嘉義某地區醫院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腹部有一個巨大腹主動脈瘤,因此至嘉義基督教醫院就診。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醫師陳建彰形容說,剛看到林老先生的電腦斷層影像時覺得病人肚子裡就像裝了一個隨時會爆破的炸彈,相當危險,必須盡快接受手術。陳醫師評估由於林老先生年紀很大加上過去肺部手術的緣故,若以傳統手術,傷口太大,恐導致術後併發肺炎與呼吸衰竭,因此改採支架血管手術。然而病人的主動脈瘤並不單純,不但直徑高達8.7公分,動脈瘤頸部非常彎曲高達130度(一般超過60度就算過大)且因動脈瘤主體的壓迫導致其頸部非常狹窄,而且瘤子本身還延伸到雙側總髂動脈,因此並非一般簡單的支架血管手術就能解決。在仔細評估後陳醫師決定採用混合式支架血管手術,也就是必須先做右側的髂內與髂外動脈繞道手術,在做左側髂內動脈的栓塞治療,然後再對主動脈瘤本體施行支架血管手術,最後再將兩側股動脈做繞道手術。手術過程不但複雜且相當辛苦,且隨時有血管剝離或破裂的危險。陳醫師表示,由於該動脈瘤的頸部又彎又狹窄,所以一開始要將導線穿過該處時就遇到極大的困難,所幸後來運用一些較特別的技術才能穿過。最後又因動脈瘤過大之故,無法架住雙側髂動脈,權衡之際,而改採雙側股動脈繞道手術,在歷經七、八小時的奮戰後終於順利結束。所幸術後林先生恢復情況良好,於術後第十二天出院。目前病人已在門診持續追蹤超過三個月。
陳醫師說,主動脈瘤其實指的是主動脈不正常的擴大,超過正常直徑的150%,並非如一般所說的腫瘤,因此並沒有所謂惡性轉移的問題。造成的原因最常見的是動脈硬化尤其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人最常見,其他原因如感染、慢性主動脈剝離、外傷、結締組織疾病等。最大的危險性是破裂導致大出血而死亡,其它還可能導致主動脈腸道瘻管引發腸胃道出血、主動脈感染致敗血症、胸主動脈肺部交通致咳血、神經壓迫致聲音沙啞與進食易嗆、罕見的情況會有主動脈靜脈瘻管致心臟衰竭。目前胸主動脈直徑大於6公分或腹主動脈直徑大於5公分或動脈瘤直徑迅速擴大時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或支架血管手術治療。目前健保局對主動脈支架已有給付,其適應症詳情須請教心臟血管外科醫師。